藝術家
男
簡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關渡美術館、台北國際藝術村等舉行多次個展,並獲邀參與如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五年國際巡迴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等國際大展。創作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的議題,展開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的多重辯證。
天堂路—黃贊倫及其「未來遺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教授
日本 京都大學 美術史博士
白適銘
進入工業化之後,人類透過機械所進行的大量生產,數百年來,已導致土地、自然的極度耗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無所不在,「世界末日」之說並非杞人憂天的神話性預言,而是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課題。機械、科技雖然為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文明」榮景,徹底改變歷史規律與生命倫理,文明進展已成為一部以「工業產物」為基礎的演化史。然而,科技研發越進步,機械自身的淘汰率也越快速,帶有劇毒且難以回收的人工廢棄物,被大量傾運至第三世界,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當地居民暴露於各種風險之中,癌症村、廢料島已成為迎接其死亡的墳塚。
機械、科技的不斷進步,雖代表對人類生活持續改善的可能,然一如在基因工程的領域所見,改變生理規律,已徹底改寫了人類自然的「演化」方式。「機械擬人化」(mech-anthropomorphism)的需求不斷增加,機具大量入侵人類生活並取代人力,改造生理或人機合體等情形,已成為現代人身體經驗中的常態。隨著人類欲望的急遽拓展,新型態的戰爭、掠奪及破壞,遠遠超過過往世界大戰的規模,導致人類浩劫的真正來臨,由現代文明所挑起的嚴重後果,已使得人類形塑理想「未來」—亦即「機械烏托邦」—蒙上了巨大陰影。
從此種因果論的邏輯來說,科技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究竟是繁榮的終點,抑或是滅絕的起點?這個提問,顯然為一刀兩刃,是個是非題,而非選擇題。「天堂」與「地獄」,僅在一念之間;「生存」與「死亡」,僅是一線之隔。如果,由機械文明所遺留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仍持續不斷惡化,上述所謂的癌症村、廢料島,恐將不再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專屬名詞,勢必會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延展為「全球化」的災難。
在當代藝術中,以機械裝置作為對環境、生態或人類未來進行擬態、擬像的工具,進而隱喻、批判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災難,已建立一種「後人類寓言」式之表現手法,突顯「機械烏托邦」神話背後的荒誕、虛無與毀滅。台灣藝術家黃贊倫可謂其中的佼佼者,多年來以此種後人類處境作為創作議題,藉由仿真材質、動力機械、模具拼組以及數位影像裝置等不同手法,建立出一種由人造物件、工業廢料及電腦殘骸等所組成的「未來遺跡」世界。對於全球規模甚或是太空世紀布局下不斷擴張的科技文明及其破壞,拋出諸多質疑,藉以檢視人類慾望背後所隱藏的共犯關係。
這些作品,看似完整卻又支離破碎,機具零件同時可供組裝與拆解的情形,強化了「人造物」特有的擬態、擬像外貌,藉以揭露機械科技潛在的脆弱與無法永恆的謊言。相對於真實生物而言,「人造物」所具備的現實由機械科技所賦予,然而,其自身存在的荒謬性、類生命之無機性等,卻突顯了人類未來不可避免的種種危機。亦即,在科技文明不斷攻城掠地的同時,所有與生物、生命或生存有關的問題,皆可為其所模擬、取代或替換,人類的存在與否已無關緊要。
此次發表的作品,混合了黃贊倫最新完成的三件單件組作,形成一個更具批判力道、論述功能的裝置場域,包含以電腦主機板、焊錫針腳、電容器等IC零件組合而成的〈天堂路〉作為其主要形體,模擬由上述科技廢材所建造的「未來城市」,死寂、冰冷而無人居住;其次,融入〈搶灘〉中探照燈具,俯視近在咫尺的〈天堂路〉主作,再現近逼敵營時鎖定轟炸點或進行標的物監視般的照射效果,營造有如戰爭現場般充滿火藥味的戲劇效果;最後,以〈空襲〉中不斷重複撥放的槍砲聲及士兵對白,營造槍林彈雨威脅下生死一瞬間的緊張、恐怖與人性的脆弱。
這個混合系列,透過對上述三件組作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核心理念進行連結,更為有效地突顯了作者自身對於「機械烏托邦」的種種質疑與嘲諷,強調科技最終成為毀滅人類自身的致命凶器議題中的矛盾與衝突。其彼此雖具有不同的形式、媒材,卻共同指出對於科技戰爭陰影及人性價值崩解的恐慌,隱喻文明陰暗面中的巨大摧毀力量。科技機械大量製造所帶來的負面結果,與戰爭屠城掠地的行為無異,不僅帶來無以計數的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然而在好戰份子的心目之中,只不過是一場狩獵般的競爭遊戲而已。而參與其中的每一份子,即宛若殺戮戰場中手持凶器般的兵士,在由科技文明所勾起的無止盡消費慾望中,進行各種有形無形的爭奪與弱肉強食。
最後,為了對此種「機械烏托邦」式的諷諭手法進行總結,黃贊倫更賦予本作一種宛若戰爭廢墟、科技鬼城般的殘破形象,或者更正確地說,企圖營造出一種經由考古出土、有如化石般的死寂色調,鋪陳文明神話背後蘊藏的剝奪、入侵、破壞及淪喪,象徵在未來數世紀之後偶然被發掘的「當今遺跡」。所謂的「當今遺跡」,以現在的時間點來說,同時也可以稱為「未來遺跡」,亦即在遙遠的未來即將被發現的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遺跡,具有語意上的雙關性。
隨著揮霍、消費科技文明產物的慾望愈演愈烈的同時,人類社會也正面臨自身所攜帶的毀滅性,一如無可避免的全球性戰爭般,步步走向自我崩壞、手足相殘的困境。過往所有的機械文明榮光,同樣無法逃避時間或空間皺摺定理的反撲,有限且難以循環再生的物資耗費,將使其失去光芒,猶如一片片正處於溶解及剝離狀態中的碎屑般,逐漸走入廢墟神話的陳年往事之中,再次成為未來的警世傳說,而這就是「天堂路」所指向的不歸之路。
機械烏托邦及其崩解?—黃贊倫2016年「人‧造展」文明廢墟寓言試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教授
日本 京都大學 美術史博士
白適銘
不論是從個人到國際、生產模式到世界秩序,當下社會中的種種競爭,莫不操縱在「人造物」及其妥協、因應的鐵律之中。機械、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空前文明榮景,改變其發展規則與生命倫理,於此,文明進展亦因之成為以「人造物」為基礎的演化史。機械、科技為改造人類生活,甚至是自然規律,故需強勢而獨斷地以「文明」的理由而存在,並主導當今世界的持續「演化」;同時,透過「人造物」的移植與介入,擴張人類的生理或精神極限,進入到前所未有的混雜、擬真及存有狀態之中。
面對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所謂「機械複製時代」、「工業化文化生產的年代」,藝術已無法自外於機械化及工業化,而維持其在橫或縱軸面向上不受差異化因素的影響,則須回應現代觀眾對藝術品的「散心」、「消遣」等消費心態。在面對全球規模甚或是太空世紀布局下宛若魔獸般不斷擴張、異形化的科技文明,與其說藝術家能夠改變什麼,毋寧更該說是拋出問句般的當代寓言,藉以檢視其與大眾消費慾望間的共謀關係更為適切。
數年來,黃贊倫藉由仿真材質、動力機械、模具拼組以及數位影像裝置等,建立出一種「人造物」的世界,探討人工智慧、基因工程以及賽伯格(人機複合體,cyborgs)等的影響。在本展中,他重整過去在「機器人」、「同體」、「混身」、「仿皮草」等系列已然發展成熟的觀念,將主題瞄準於共同特質—「人造物」—及其自身存在的荒謬性、類生命之無機性等現象之上,突顯彷彿面對手術台上非死即生的孱弱軀體,始終無助的立場。
相對於真實生物而言,「人造物」所具備的生命現象由機械科技所賦予,然其自身存在的荒謬性、類生命之無機性,卻突顯了人類未來的種種危機—包含人性、思維、情感,甚至是慾望的喪失。亦即,在科技文明不斷進逼的同時,所有與生物、生命或生存有關的問題,皆可為其所模擬、取代或替換,人的存在已無關緊要。而由機械科技所形構的人類未來希望,則宛若一個永恆、理想的虛幻世界—「機械烏托邦」。
本展透過對「機械烏托邦」的諷諭,鋪陳科技神話蘊藏的剝奪及喪失,人造物最終僅能依靠瀕於匱乏的人造資源維繫其「生命現象」。然而,隨著人造物或人類不斷地被擴張、異形化,亦即消費、消遣科技文明產物的慾望愈演愈烈的同時,也正走向自我崩壞、手足相殘等困境。過往的機械文明榮光,同樣無法逃避時空皺摺定理的反撲,有限且難以循環再生的物資耗費,將使其失去光芒,猶如正處於溶解及剝離狀態中的金銀箔碎屑般,逐漸走入廢墟神話的陳年往事之中,再次成為傳說。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