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男
鋼鐵風景 • 火焰山水
撰文 /賴永興
宋璽德在2014年東和鋼鐵駐廠創作之前的作品,主要以不鏽鋼材質的機動藝術為主,其脈絡可以追溯到他在日本國立琦玉大學研究所的一件幾何造形的畢業製作,以及進入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後,追隨造形藝術大師伊藤隆道學習開始,取得博士學位後又到北海道AIM金屬加工株式會社的不鏽鋼加工廠任職兩年,奠定了不鏽鋼造形創作深厚的基礎。
歸國後以簡潔活潑的造形、精準的不鏽鋼加工和風動等諸要素為本,設計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取得了重要公共藝術案件,例如2004年澎湖馬公機場停車場入口處的「風在說話」、2008年陽明大學的「春風‧生命之華」和2009年彰化縣二水鄉八堡川公園的「上善若水」等等,觀察他的創作風格雖然脈絡清晰,但卻不在同一作品形式上多做文章,創作對他而言似乎是無止盡的尋找新的元素,拜訪其工作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聽取他新系列創作的構想,及熱情的就著模型解說其原理及理念,似乎永遠都在實驗進行中;在風、光、水、動等主題之下的作品都以無機的造形表現為主,甚至有加入「青花瓷」元素或是回他在基隆家的路上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雨水珠流動造形等元素,或可判讀為意圖加入民族或生活中的元素以豐富其創作。
宋璽德在2010年進入雕塑系任教後對於雕塑開始進行探討,對於雕塑以感性為主的思維與他設計造形的理性邏輯開始適應與咀嚼,慢慢醞釀出一股追尋新的創作方向的動力,記得去年東和鋼鐵駐廠創作剛開始不久,就聽他說找到一種很有潛力的創作元素,並帶回幾小片用火焰切割器所切下的鐵片,在切割火焰切割厚達2-30公分的厚鐵板時,轟鳴的火焰在鐵塊上留下類似中國山水的紋路,這種紋路令筆者聯想到水墨畫裡的「皴法」,我想這是他在企圖尋找像梵谷、克林姆特、朱銘等人的作品上可以很直接閱讀到的一種識別特徵。
鋼鐵風景如山水畫皴法般的表面效果是經過繁複的加工手續才能展現這般的風貌,其實是對材質的充分瞭解之下才有的自信表現,脫離了之前的創作系列必須將作品表面研磨到完美為止的做法,以一位廣受藝界注目的藝術家,卻沒有在受歡迎的創作系列上持續炒作,反而向未知的世界挑戰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臺灣以金屬造形為主的藝術家本就不多,作品具有機動特質的更是屈指可數,宋璽德在承襲了大和民族對於造形的潔癖、對於創作材質技法的堅持、還有伊藤教授的風範,使他的創作在臺灣獨樹一格,即使有心模仿也很難裡外兼顧,更何況他還一直推陳出新,東和鋼鐵駐村成果展時,除了兩件與之前的作品風格接近之外,其餘的都是利用這種工業技術所生產的「皴法」材料來表現,當時的作品似乎都是在測試這種材質的可能性,粗曠但具有一種原創的張力。經過了一年左右的嘗試與研發,這批個展作品有不同於首次個展時的細膩與造形安排,其中將原料切塊後重新組合的表現,筆者感受到有羅丹塑造量塊感,像做泥塑一樣的表現,不銹鋼材的搭配使作品更加的完整,並可隱約感受到日本「置物(おきもの)」的特質,為了呼應「鋼鐵山水」的命題,以材料形成時用強力火焰切削鋼材的經過是一個極重要的過程,值得強調而提出「火焰山水」呼應之。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