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藝化人生—朱為白回顧展
展覽日期
2012-11-14 ~ 2012-12-11
策展人
鍾經新
藝術家
地點
靜宜大學 台中 台灣
其他資訊

策展人:鍾經新
展覽時間:2012.11.14 ~ 2012.12.11
開幕茶會:2012.11.20(二) am11:00
展覽地點:靜宜大學藝術中心(任垣樓一F)

為 「白」人生- 朱為白的刻意與不刻意之間
策展人 / 鍾經新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心」這是唐代牛頭山六祖慧能禪師的偈語,也是朱老常常提及的一段話,這也正正影響了朱為白的人生和他的先發思維。
朱老以從容的態度應變人生,歷經各個階段的嚴峻考驗,在每一個境界的當下,期許以虛心來對應,超越心中的藩籬,方能隨意進入心境無懼的創造壓力。
此次個展以回顧形式呈現,包括:玻璃版畫、冊頁紙雕、棉花棒、布作及木刻版畫。朱為白創作的發想與媒材的運用之道,一直是以日常經驗中隨處可取的生活用品,舉凡棉布、油漆、玻璃、鐵釘、刀、剪、棉花棒、泡棉等等,都成為朱為白藝術創作的素材,再經由朱為白巧手的運用,皆能提煉為藝術形式之獨特內涵。

原創視覺的玻璃版畫
玻璃版畫在朱老的歷次展覽當中,是較少發表的創作,也正因此顯現了這次展覽的彌足珍貴。這批作品創作於1970年代前後,當時他以玻璃為底板,預先裁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塑膠紙,在不同的造型板上滾動油墨並上色於塑膠紙上,以版畫的技法進行在玻璃上,產生多層次疊合的隨機效果,作品也生發出意想不到的色彩交融,這正是朱為白當時通過刻意的行為卻創造出不刻意的結果;作品中一些擬像的隨機漂浮,以及天象概觀的隱喻,都適時表徵著七○年代的朱為白,內心掙扎欲脫的一股創作動能。
七○年代正逢日本“物派”(1968年-1971年)思潮澎湃,藝術家對於戰後美國文化,所帶出的全面性影響,有所反思與反動;“物派”探討的是藝術亞洲化的議題,反對日本盲從美國的現代藝術。反觀六○、七○年代的台灣,因現代藝術思想的啟蒙導師李仲生的獨特教學方式,引領出一批嚮往現代藝術的荒野開拓者,也成就了東方八大響馬的開創精神,朱為白就在這樣激情澎湃的藝術氛圍下,參加了第二屆的東方畫展。回溯六○年代的朱為白,誠如文學家劉登瀚為200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朱為白回顧展」之文,《朱為白的兩個世界》中提及:「幾乎整個六○年代,他都走在現代主義的各種風格和流派之間,並行著廣泛的借鑒和試驗,……這是朱為白藝術困惑的一個掙扎時期」。
與其說是為了掙脫藝術困惑的掙扎期,或許更可說是因兒童畫的教學,產生心理層面的轉換,當面對孩子的純真時所獲得的身心安頓,讓朱為白能漸漸理出思路,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七○年代創作的玻璃版畫中,看到了東方思維的基調,也看到了朱為白想表達的精神層次。

刻畫烏托邦的理想幸福國度
對生存的感悟是朱為白創作的最大動能,因此他對生命的存在事實是非常珍惜的,他心中有一個幸福國度的夢想,更以小自身擴大為對大環境的一種希望寄託,而這個平和安穩無爭的烏托邦祥和社會,在他的木刻刀下一一呈現。當五○年代,封塔納刺穿畫布時曾自我評論地說:「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自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了」,他擴增了視覺的平面空間為立體空間的觀看,他將「空間觀念」視為一種烏托邦形式,跳脫於繪畫或雕塑的物質性限制之外。反觀朱為白的木刻“竹鎮歡喜圖”也可稱得上是一種精神烏托邦,是對內心理想國度的一種召喚。

生命躍動無限可能力量
自然光帶來了生命躍動的能量,也為安藤忠雄(Andō Tadao )詮釋了最佳的建築語言,他以光與影來返照自己的人生,安藤在自傳中曾說「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作「影」的艱苦現實,而為了要超越它,鼓起勇氣向前邁進。」,而且在光中前行,需自覺、自省,才有能力調整步伐;同樣地,我認為朱為白也具備了這樣的一種內在靈光的質性,他在創作之路也常常以內自省的力量去調整前行的方向,乃至各時期衍生出光感知的理性空間。相較於安藤忠雄與朱為白的創作背景,安藤忠雄在工業高校畢業後,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努力自學成為建築家;而朱為白同樣也以半自學的毅力克服了非科班的侷限,他「以刀代筆」的實驗精神,突破畫面二度空間的限制,利用各式各樣非傳統性媒材的各種可能性,進行視點後的觀點開創,樹立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光」在朱為白的創作中,也是啟動靈魂的關鍵元素,其中「冊頁紙雕」是以中國古書線裝冊頁的方式,將紙堆疊一起,刻畫出層層深入的各別空間,透過光的照射,不論是自然光或物質光,都使得紙雕呈現立體空間,宛如現代主義建築的微縮版,在無限空間的暗示中,使人感覺到光影的空間體驗,在不同光影的折射下,亦產生不同的解讀語言,可以感受到朱為白的作品是在視覺經驗與觸覺經驗中有機的延展。

藝術語言的深化
約翰‧伯杰(John Berger)在《觀看的視界》一書中提到:「所有的形貌都是一種變化,而可見性本身是流動的」。藝術史的整體演變,隨著藝術家觀看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因而演發出不同的形式主義,表現出各自不同堅持的觀點。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當代藝術的多元蓬勃發展,讓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得以多元不同的媒材與方式,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中去闡述他們的視界。視點是觀看者觀看世界的角度,而觀點則是觀看者在觀看之後所產生的想法,經由視點所產生的視界是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互動的場域,當視點遇上觀點,闡示的是一種從觀看到想法產生的行為過程與結果。
朱為白通過內省的觀想和自我的獨白,去詮釋他觀看世界後的省思,他是以西方形式,通過對老莊思想的演繹,轉化為探求東方哲思涵養的創作,表現自我風格,開拓新視點的表現形式,而且在不刻意中潛藏了一種道家回歸自然的自在訴求,展現出具有東方文化依託的、自成一格的藝術語言。

為 「白」的思維頓悟
“物派”(Mono-Ha)的藝術家李禹煥(Lee Ufan),曾提出「余白藝術」的觀念,是李禹煥對空白空間與物象關係的一種闡述,同樣的,朱為白對空白空間的刻意保留,也是對創作語言的一種描述,他是通過思考的路徑,讓留白成為作品中的風景;留白能讓人有思考的餘地,有轉寰的空間,有無我的頓悟,朱為白更希望的是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境界。他曾說「真正的藝術創作來自於頓悟,先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藝術家要追尋自己的風格,正所謂『畫如其人,人如其畫』」,他也早就領悟到:「所有的創作在追求原創,要超越傳統與經典,做眾人未覺、未知、未做過的事,表現沒有人表現過的創作」,所以,我認為朱為白存在著一種理念,他想在白裡去開發黑的意象,而不是僅僅只在黑裡去開發白的顯現。

朱為白認為「新貌」意指一種新型態且具原創性的藝術風格,是一種全新的風貌,雖是不同的媒材,面貌也不同,但精神本質的真是一致的。在朱為白的各個系列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他從東方思想的文化底蘊中走出自我的格局,從歷史的記憶中開創未來的新視野。
觀看朱為白藝術旅程的戲劇性際遇,以哲學思想作為人生體現,面對生命流轉及各個階段的變化,謙謙君子且無所爭的相應態度,讓人領略「自在」之心遊走在「刻意」與「不刻意」之間。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