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開幕座談:
9/22 (六) 15:00
形非勢變 – 台灣抽象藝術
文/張宗帆(美國斯克托頓大學藝術助理教授)
抽象繪畫是性格和個性的抽象,就像它是自然的抽像一樣。Jed Perl1,美國藝術評論家(b. 1951)2
對於包括在這個展覽中的藝術家,抽像是一個過程,系統和表達形式。閱讀抽象的重點不是立即尋找答案; 它是去觀看,去意識到顏色、線條、紋路的感覺,去豐富觀看的靈敏度。透過閱讀抽象,觀者能在作品前有機的建立一個自我的觀察之旅。藝術家的作品透過觀者緩慢的閱讀、仔細的觀看、沉思、而進一步沈浸到藝術家的性格和他/她對自然的抽象化。此緩慢的觀察過程即反映出觀者在情感、心理和視覺上的個人歷史。
形「非」勢「變」
過去幾十年來,繪畫經歷了幾次死亡的宣布。然而,藝術家持續繪畫創作,並重新審視他們對抽象的慾望。從 50 年代開始,抽象繪畫通過海外教育和旅遊被介紹到台灣的藝術圈,藝術家開始透過不同的創作形式探討非具象的構圖並探索抽象幾何和建築元素等。抽象運動在八零年代的興盛時期,由李仲生和各方藝術團體的藝術家發起了結合傳統的水墨表現手法,例如墨汁的使用、飛白和紋理筆觸技法,與歐美前衛美學的新抽象表現形式 。著名的一些藝術團體包括台灣「東方畫會」和「五月畫會」。此次展覽的幾位藝術家亦參與了當時八零年代發起的抽象繪畫運動的個人表現形式。
〈形非勢變〉展現了台灣藝術自八十年代至今像異花授粉般不斷變化與發展的抽象藝術。廖修平作品中極簡造型的構圖也是在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中家喻戶曉的標誌性突破。他的作品應對出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正如郭博州的作品深刻反映出水墨書畫在線條上的表現力,細緻的作品表面處理和負空間的設計好比在傳統水墨畫中白色空間的安排。陶文岳的繪畫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出他主觀敘事和內在的情感反射,以及自然和人造形象並置的穩定感。林偉民作品中動感的筆觸在畫面中表現出他對時間光陰,幻象和歷史的層層回憶的複雜而富有魅力的視覺現象。於 2016 年不幸意外過世的藝術家張明錫以超現實抽象的方式呈現類夢境般的內在樣貌,作品以中空的壓克力隱喻直接和間接觀看的層次性。沈金源的創作透過意味著懷舊與孤獨感的抽象實驗過程表現出他的人生旅程。陳昱儒的作品描繪出像故事般的抽象宇宙結構,傳達出似幻想或神話性的虛構景觀。旅美藝術家王小萍的作品反映她對傳統窗花和中國結的高度興趣,同時反映出個人心境和大環境不斷變化的狀態。張宗帆的抽象風景結合傳統水墨山水的構圖和設計,以強置螢光色塊的方式探討觀看的弔詭和不舒適感。劉永仁的創作關注於形、色的內在樣貌,作品結合東方哲學、漢代畫像磚之造形及新媒材的實驗反映周遭的自然環境。
隨著科技日益融入我們的生活的各方面,我們不斷地從網站、APP、客製廣告、聊天軟體和數位遊戲中獲取大量的圖像和文字。這些溝通的視覺元素演變並改變了我們的溝通、互動方式和管道,因此數位化的視覺經驗改變了我們如何與他人交流的思考過程,這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回歸到我們「像速食般」的快速視覺消費經驗。本次展覽匯集了十位台灣藝術家,幫助觀者更佳地了解東方的抽象藝術,但更重要的是鼓勵觀眾在每件作品前慢慢地進行實際的長時間的面對面,這些作品不僅傳達了藝術設計上綜合的視覺元素,更表現出根植於東方的美學文化。相信通過對每個藝術家的仔細考察,觀者可以發現自我表現的範圍和存在的核心。本次展覽的作品涵蓋了廣泛的創作技法,風格和動機。這些創作方式也傳達出藝術家在東、西方藝術領域之形非勢變中需要在理性與本質上融合的一種自我分析。
1布賴恩•宣威,“抽象繪畫的一些思考”,藝術邊緣(博客),2017 年 6 月 9 日, http://theartedge.faso.com/blog/89668/some-thoughts-about-abstract-painting-part-1.
2傑德•佩爾(Jed Perl,1951-)是美國藝術評論家和專欄作家,曾撰寫過關於藝術和藝術之社會地位的書籍。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