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大視界:當代女性藝術的多重詮釋
展覽日期
2025-02-08 ~ 2025-05-03
策展人
鍾經新
藝術家
王綺穗、申吏羅、石垣美幸、江宇(馮慧中) 、吳欣宇、高山琴、崔娜利、張若綺、梁美琪、許維頴、游孟書、黃曼滋、蓓特‧絲珂約特迦德
地點
大象藝術空間館

大視界:當代女性藝術的多重詮釋

 

本展覽將視角投射於女性創作,揭示時代交織下的宏觀視野與細膩感知,接軌當代潮流與思想,探討文化、情感與自然的多重維度。參展藝術家有:王綺穗WANG Chi-Sui、申吏羅SHIN Rira、石垣美幸ISHIGAKI Miyuki、江宇(馮慧中)JIANG Yu(FENG Hui-Chung)、吳欣宇WU Hsin-Yu、高山琴KOH San-Keum、崔娜利CHOI Nari、張若綺CHANG Ruo-Chi、梁美琪Maartje BLANS、許維頴HSU Wei-Ying、游孟書YOU Meng-Shu、黃曼滋Ng Buan-cher、蓓特•絲珂約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 共13位,分為五個展覽子題。


文化重構:記憶與身份
藝術家:高山琴KOH San-Keum、王綺穗WANG Chi-Sui、江宇(馮慧中)JIANG Yu(FENG Hui-Chung)

「我們不是出生時就成為我們所是的,而是經過不斷的歷程,成為我們所成為的。」 — 卡爾•榮格(Carl Jung)

聚焦在當代社會中身份認同的變遷與記憶的重構。面對全球化、移民潮以及身份模糊的現實,藝術家從個人記憶與社會文化的交匯處,探索如何重塑自我與他者的關係,探索當代藝術中文化和身份的重構。高山琴(KOH San-Keum)《L'Etranger Albert Camus Pp.25-80》(《異鄉人》阿爾貝‧卡繆第25-80頁),以珍珠與丙烯為媒材,將文學內容簡化為編碼的視覺元素,呈現出語言的內在價值與純粹的美學形式。她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符號,讓觀者感受形式與意義之間的深邃對話。王綺穗(WANG Chi-Sui)《縫縫之線空間》以縫合的行為象徵修補與連結,反映生命中的斷裂與重塑過程。線條在作品中延展出空間的張力,既是連結的載體,也是記憶的痕跡。江宇(JIANG Yu)《春天A花》與《戴耳環的夫人》運用幽默與細膩的視覺語言,探討女性形象與日常物品的象徵意義;挑戰傳統的性別與身份框架,傳達對當代社會中性別角色及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衝突與融合:文化的再造
藝術家:游孟書YOU Meng-Shu、崔娜利CHOI Nari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塑造一個民族的靈魂。」 —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這系列作品突顯了當下文化交流的迅速擴展及其對個人與集體身份的深刻影響,讓藝術家對文化再造的過程進行反思。游孟書(YOU Meng-Shu)以當代流行文化符號如小熊維尼、忍者龜等為創作元素,挑戰現代社會中文化的表象與其背後隱藏的情感,並展現對跨文化的深刻探討;作品中的「美力」與「拜拜」將美國文化的符號與臺灣的宗教儀式相結合,藉由象徵性與諷刺性的手法,強調兩者間的衝突與融合。崔娜利(CHOI Nari)的作品《他與她的波長》則透過細膩的畫面結構,探索人際間情感的共鳴與不協調,反映了現代社會中情感與文化的斷層;她的創作不僅是對當代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還對當前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交流進行了探索。


情感印記:畫中的迴響
藝術家:張若綺CHANG Ruo-Chi、黃曼滋Ng Buan-Cher

「時間的流逝使得一切變得模糊,然而記憶像鑽石一樣,在心中嵌入深深的印記。」 —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

探討生命的流轉、時間的流逝,以及情感與記憶之間的深刻聯繫。張若綺(CHANG Ruo-Chi)以抽象語彙映照出自然、社會與內心的多重層次。《痕》以金色象徵光明與希望,承載自然復甦的力量;蜿蜒如河的線條流動著記憶的碎片,隱喻個體與環境間的深層交織,呼應人類在時光中留下的印記與對未來的期許。《流轉之境》呈現人類與地球共生的永恆哲理,關注個體的情感與記憶,更延伸至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的集體經驗,並反思科技進步對環境與情感連結的影響:在無序中尋找秩序,於混亂中擁抱希望。黃曼滋(Ng Buan-cher)的作品以黑白為主,透過簡潔的色彩對比與細膩的層次處理,營造出內斂而充滿力量的視覺空間,邀請觀者進行沉靜的心靈對話。她以抽象表現手法探索時間、記憶與情感的多重層次,通過層疊的筆觸與線條構築時間流逝的軌跡與情感波動。《The Day - I》表達過去的未解,《The Day After - II》象徵重建與反思,《The Day After - I》捕捉特定瞬間的深刻影響。作品結合個人情感與普遍生命經驗,啟發觀者重新審視時間與存在的深刻意義。


空間邊界:日常感知的探索
藝術家:吳欣宇WU Hsin-Yu、梁美琪Maartje BLANS、申吏羅SHIN Rira

「我們的視覺世界是我們經驗的反映,而這反映並非固定,而是隨著每一個當下的感知變化。」 — 賽義德•胡塞因(Sayed Kashua)

創作透過抽象與具象形式探討了空間與感知之間的互動,呈現出空間如何影響觀者的感知,並挑戰我們對視覺與時間的理解。吳欣宇(WU Hsin-Yu)的《無題16740》運用層疊結構,隱喻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斷裂,畫面中的層次變化,呈現了空間的深度與複雜性,挑戰觀者對視覺元素反映出空間的動態流動。梁美琪(Maartje BLANS)的《筆墨裝置》突破了平面界限,通過裝置形式將筆觸與材質融入空間,將日常物品轉化為空間中的情境,讓觀者重新思考感知的方式,挑戰當代藝術的傳統界限。申吏羅(SHIN Rira)的《Afternoon's Montage》將空間作為構建感知的基礎,將觀者引入一個超扁平、虛擬的空間,挑戰日常視覺的習慣性理解;這一作品讓觀者步入一個充滿層次感與對比的視覺世界,在此空間中,時間與記憶逐漸模糊,進而引發對日常生活中空間感知的深刻反思。他們都探討了空間與感知之間的微妙關聯,並呈現出視覺、時間與空間的交互作用。


自然軌跡:詩意的探索
藝術家:石垣美幸ISHIGAKI Miyuki、蓓特•絲珂約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許維頴HSU Wei-Ying

「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並不是依賴它,而是與它共同成長。」 — 阿爾多•李奧波德(Aldo Leopold)

在全球環境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這一系列反映了人類與自然之間愈加疏遠的關係。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自然與人類活動的交織,將自然的詩意與力量融入作品中,呼應當前生態意識的覺醒,並呈現無形的美學。石垣美幸(ISHIGAKI Miyuki)以編織技術巧妙地將植物和自然形態融入其中,營造出一個生命力與自然息息相關的世界,傳達出自然的動態與生命的延續。蓓特•絲珂約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的陶瓷作品則通過釉料的起泡與滴落技法,創造出有機且抽象的視覺效果,將自然形式的變化與無序之美帶入陶瓷藝術的新領域。許維頴(HSU Wei-Ying)則運用光影作為媒介,通過簡潔的表現手法深入探討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共生關係,將自然界的生命力以光影延續於作品中,表現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性。這些作品共同呈現了對自然與生命深刻的詩意探索,並強調了回歸與重視自然的必要性,在當今快速變遷的時代背景下,呼喚人們反思與自然的聯繫。

展覽的子題順序呈現由內到外、由個人到全球的敘事邏輯。「文化重構:記憶與身份」和「衝突與融合:文化的再造」先探討了個體與文化的關係,接著進入情感與記憶的層面,再到自然與環境的關聯。引導觀者從個體的內心世界,逐步走向更宏觀的社會與全球議題。這五個系列在藝術創作中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潮流與趨勢,無論是對身份、情感還是自然的詮釋,都呼應了當下人類面對的全球性挑戰與情感需求,強調了藝術作為當代文化表達的價值和力量。藉由這些主題,探索藝術如何成為女性對自身與世界對話的媒介。正如西蒙娜•波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此展覽呼應全球性別議題與環境變遷,藉藝術之手重塑存在的哲學意義,透過多元媒材與形式,展現女性創作者對生命與社會的深刻反思與前瞻性願景。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