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開幕:
05/17 (六) 15:00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在數位技術與全球化交織的時代,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藝術創作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遷與挑戰。他們的成長經歷涵蓋了從類比到數位的轉換,親身見證了記憶如何碎片化,邊界如何模糊,物件如何被重新賦予意義。這場展覽正是對這一代人集體經驗的探索,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文化脈絡,更試圖在消逝與追尋、遷徙與流動、物質與符號之間,尋找新的可能性。
記憶的重組:在消逝與追尋之間
在數位時代,記憶的形態已從線性敘事轉變為碎片化、易逝的狀態。從數位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到早期科技接觸者的兩代藝術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以重組、拼貼、手工技法等方式,回應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的流變。他們的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透過不同媒材的組合,探索記憶的斷裂與重塑。
張若綺的《在海的另一方》以抽象層疊的畫面呈現記憶的模糊與游離;羅婕則在《穿梭在柔軟的回憶裡-4》中結合彩墨與繡線,讓個人記憶與歷史脈絡交織;顏妤庭的《收成後的一無所有》透過時間的痕跡與消失後的空白,展現歷史遺留的不可挽回性;霍凱盛的《樂團-翡冷翠》則利用老木盒作為創作載體,讓歷史物件與當代藝術對話,將時間封存於作品中。
在此,藝術家試圖超越「記憶即回憶」的傳統框架,將記憶視為一種可被再建構的材料。他們的創作方式也反映了一種對數位時代的回應——當影像與資訊成為無處不在的流動片段,藝術則成為一種重新編織歷史與個人經驗的手段。
穿越邊界:移動中的風景與身分
當代世界的流動性與跨文化經驗,使「邊界」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無論是地理上的遷徙、身份的轉變,還是數位世界帶來的全新空間經驗,藝術家們都在探索這種移動中的不確定性。他們的創作不僅關注物理上的風景,更映照心理與文化的遷移過程。
許唐瑋的《穿越空間的裝置12》運用壓克力與畫布構築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回應科技對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蔡依潔的《我迷路在前往風景的路上》與《重返風景 I-A / I-B》則描繪人在旅途中的迷失與探索,映照年輕世代對目標與意義的思索;林子絹的《走吧_咖哩飯》透過鮮豔色塊與幾何構成,幽默地詮釋旅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移動」已經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對當代身分認同的思考。藝術家們以視覺語言構築了「流動的風景」,讓觀者在作品中體驗邊界的消解與自身位置的不確定性。這也與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成長經驗密切相關——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遷徙、網絡連結與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之中,因此,作品中的空間感也往往帶有一種未完成、未確定的特質。
物件的異化:日常與材料的再定義
隨著當代藝術對物質性的關注轉變,物件不再只是創作的媒介,而成為藝術語言本身。第一代數位原住民與科技開創者的藝術家往往關注物質的歷史感與觸覺經驗,而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則更加傾向於透過異質材料組合,探索物件在當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們以拼貼、轉換、跨領域媒材等方式,使物件在新的脈絡中產生變異。
陳逸鋒的《#026》透過白色的張力探索繪畫的傳統界線;林正哲的《有大象玩具的靜物》則以靜物畫方式,使孩童玩具轉化為具有詩意與時間感的物件;李屏宜的《鲮鯉寶寶 (1 / 5)》運用木刻技法,承載時間、工藝與民間神話的對談;張伯豪的《空氣稀薄》則透過電鍍銅與透明樹脂的對比,象徵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與變遷;黃嘉寧的《untitled-7》則透過隨性筆觸,探索當代繪畫對材料與形式的自由可能。
這些藝術家將日常物件置於新的語境之中,以不同的媒材策略來重新定義它們的價值。這些作品反映當代藝術對「物」的重新思考,也帶出了年輕世代對物質世界的多層次感知——在真實與虛擬交錯的當下,物件的意義不再固定,而是重新賦予新的故事與象徵。
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他們的作品不僅回應當下,也為未來鋪設新的想像路徑。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間,藝術如何反映快速變遷的世界?如何在流動的環境中創造持續影響力?這些問題將驅動新世代的創作方向,並促使藝術不斷進化。
本次展覽中,他們的創作展現出記憶的重組、邊界的穿越與物件的再定義。記憶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被重構的材料;空間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物件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種敘事的媒介。兩代藝術家視角,透過作品間的關聯、媒材的對比、展場的敘事結構,讓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不同時代的藝術語言如何回應世界的變遷。這也使展覽不只是展示個別藝術作品,而是一場關於時代與創作變遷的對話、時代的見證與預言。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