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鍾經新主編 |
---|---|
售價 |
NT $480 |
出版年 |
|
標籤 |
出版品
(節錄)
「彷彿若有光」語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來的詞句是這麼寫著:「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這段文字,就文學史的觀點而言,固然表達了詩人對於他所處社會的不甚認同及其對於另一個遺世獨立的社會之嚮往,但是,當我們把它從原來的歷史脈絡抽離出來,我們卻也可以轉譯出許多不同層面的涵義。
從文學層面而言,這段文字以寫實的詞彙描寫了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沿途的景物;看其表面,兩個地方都是具體的景物,只不過一個地方戰亂迭起,另一個地方卻是怡然自樂,換句話說,一者是現實的地方,另一者是詩意的地方。
從哲學層面而言,這段文字除了說明了道家哲學對於魏晉思想的影響,也傳達了《老子》第七章所說的「天長地久」;看其表面,這是一段爬山涉水的歷程,但事實上卻也是一種從短暫到永恆的領悟。
從美學層面而言,這段文字鋪陳了一種審美態度的轉變。「忘路之遠近」意味著已經脫離既有的感覺活動的領域,朝向感覺活動以外的領域;這個轉變,借用老子的用語來說,正是從「五音令人耳聾」與「五色令人目盲」轉變為「大音希聲」與「大象無形」;進一步說,這個轉變,也是一個從忘記到發現的轉變,忘記塵囂,發現清靜,而這項發現,關鍵在於「彷彿若有光」。
「彷彿若有光」一語,道出一個超越既有經驗框架的美學向度。這個美學向度,我們可以稱之為「境界」。
目次
序 P.02
彷彿若有光:當代藝術家的境界行旅 P.04
作品 P11
藝術家簡歷 P.43
彷彿若有光:當代藝術家的境界行旅
Maybe there’s light.
Contemporary Artist’s Journey of the Concealed Earth
藝術家 │ 朱為白、霍剛、蕭勤、黎志文、宋璽德、劉永仁、董心如、羅睿琳
策展人 │ 廖仁義 、劉碧旭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