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開幕茶會:
5/14 (六) 15:00
貝弗利.巴卡特的繪畫姿態
文/拉菲耶拉.弗拉斯卡雷利博士(諾瑪斯基金會科學主任暨策展人)
自由倫理學已經轉變成一種政治表態,貝弗利.巴卡特的作品鋪展出多樣的人際關係:個人身分和社會差異,個體與集體,世界時間與偶發歷史,宇宙與天地。圖像式的抽象和語彙;探問著與他者、與周遭一切的關係,目的。根據藝術家的觀察,「利用對過去種種的體悟」本是理解當下的方法,但那更是通往未來想像的門徑。在「空中之有」(Mass Movement Energy)一展中,只有當各自表述凝匯成一曲旋律,那齊力發聲的動能,便可讓生物、人類、世界、次元、或不同的態度得以相融相聚。帶來封閉、隔離與不真實感的全球疫情危機轉化成一個契機,藉此重新思考讓逐漸朝向後人類而且渴望理解的社會能夠團結起來的理由、情緒、作法、感覺。
傾聽身體的聲音,傾聽在畫作裡、在世界裡同時移動的需要,一次又一次拾起前一件作品留下的線索並加以利用,像個線頭,用它在沒有邊際的畫布中,一回又一回地接著織出新的符號。就像在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現象學本體論,人類只能選擇自由,但這種自由只會出現在多元性中,一種以存在為基礎的行為。然而,若是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所實踐的,沒有深刻徹底乃至共感的觀照,便無法找到生命意義的答案。貝弗利.巴卡特的抽象繪畫姿態,並非一種個體的意向性,而是隱含著某種暗指或衍生自其他主體的,具指向意義的社會性。無論作品是由一或兩幅畫布組成,物質和能量的運動總是共同發生,將多重的層次、空間、次元同時聚合。
這種不斷包容和理解的立場,為我們在解決每日經歷的問題上所付諸的心力,賦予實質的形體。這樣一來,關於自身、他者、世界的知識,就永遠不會是絕對的、封閉的、有限的:相反地,這知識會以工具的方式存在,讓我們可以去探索未知,或不屬於我們的種種──那是每個人的記憶都會保存下來並細細回味,是意識會產生出來作為選擇的後援。
貝弗利.巴卡特的繪畫般表現超越後現代性,用一種美學手段提煉出如此的知識:公共空間即是作品;現實是集體視界;社會認同是藝術家圖文兼具的款識。面對被過量生產影像淹沒了的過度刺激的全球大環境,藝術家的抽象表現,是她予以抵抗的個人配方,是哲學性的選擇,一個產生客觀化和意義的象徵性次元。她的抽象繪畫探討美學和政治的關係,是過去養成並持續延伸到未來的社會凝聚意象。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