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開幕座談:
8/13 (六) 15:00
主 持 人:
張惠蘭
與 談 人:
賴純純、許維頴
自然使之 ─ 女性的當代凝視
文 / 張惠蘭(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前言
在藝術界,就像在宏觀的社會整體一樣,一種緩慢的再平衡仍在繼續,這種變化我們可以從今年(2022) 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夢想之乳》 (The Milk of Dreams)主展中展出了213位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中有191名是女性(或不分性別),這是雙年展127年來首度超過八成參展藝術家是女性,引起相當大的關注;策展人塞西莉亞・阿萊馬尼(Cecilia Alemani)受訪時表示「即使這種情況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女權主義鬥爭,但基本上是通過她們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因為最終是主流觀點的壓力使改變發生」,策展人強調這裡選擇的不是女性,而是藝術家。
疫情時代下大象藝術空間館展出的《自然使之 ─ 女性的當代凝視》,除了對於人與自然有其省思,時間上呼應「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在臺東主辦的《愛與希望》2022世界女藝匯流藝術祭,在中台灣平行發聲,期望連結藝術史中女性意識與運動等帶來的交互啟發進而擴展,產生得以流動的藝術能量;恰好也對應了威尼斯雙年展所開啟的議題;如同C. Alemani所言「性別本來就不是重點,但不幸的是我們距離平等還很遙遠,尤其藝術應該呈現我們所在的世界 …」。
新的視野
《自然使之 ─ 女性的當代凝視》的展覽並未將女性藝術侷限在一種風潮或政治正確的意圖,而是凸顯出一個社會轉變的狀態,使當代女性藝術浮現於觀者可討論之處。作為由不同向度觀看女性藝術創作者的當代視野,建構一個外在與私密的空間領域,展覽並且經由藝術作品傳遞的訊息,潛在地提供尋找創作痕跡的路徑。本展凝粹藝術家賴純純、貝弗莉 • 巴爾卡特(Beverly Barkat)、陳念慈、許維頴等作品的對話與延展各自的創作脈絡;她們對媒材均有獨特的創作語彙同時善於使用繪畫性的手法將其呈現,展出不同媒材與形式的多組作品,展覽藉由藝術家的創作能量與獨特表現力,去除刻版的女性形象與呈現內在風景的創作議題,將不同世代的女性透過其作品與創作手法共同演譯交織出本次的特展。
針對此次的主題展出藝術家賴純純六件90年代的竹紙畫系列;作品底材使用臺灣桂竹製造的宣紙,具有在地的風土性和草根性兼具詩意以及溫潤感,源自於1989至1992年間由《行雲 流水》開始的回歸東方美學系列創作,畫面採取空間拼貼的樣式,結合中國書畫傳統的卷軸與手卷形式,但不拘泥於樣式結構的規範,她著重在水平與垂直的空間性,不限於真實透視的幻視,探索繪畫的空間問題向畫面的邊緣拓展推向無限,形成與自然默照、兩相忘情的意境,並保留這樣對話的記錄;在虛與實、有與無之間相生相剋的辯證,與形、色之間的關係,以及「我與 非我」在默照中化為存在。這段期間,賴純純在繪畫、音樂、詩詞等東方美學之中有了新的體認與內省,所呈現的創作變革以水性媒材結合複媒的畫作,盡現書法線條與抽象造形在畫面上的交融,不僅在形式上可以視為藝術家面對空間轉換課題新的探索,至今對於賴純純而言東西方文化的能量能自由流動與轉換,不變的是人與自然、對生命美好經驗的渴望,與其追求心靈自由的狀態。
以色列術家貝弗莉.巴爾卡特(Beverly Barkat ),其作品除了探索宇宙萬物質量、能量與動態間的變化,探問著與他者、與周遭一切的關係,其中如何詮釋形體能量與運動是她欲傳達的繪畫語言,並延伸到美學與政治間的關係與未來的社會凝聚力。近年創作她反思人類世與Covid-19危機的緊迫問題,希望能「打破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從而改變人們的認知或習慣」試圖融合不同能量以減少身處環境的衝突和紛爭。此次展出她的大型素描與油畫作品,以抽象語彙詮釋生活感受,自然萬物律動的質量動態以及對自身生命歷練的體悟。當他者的凝視可將其畫中特定的節奏轉換成情感,關乎時間的脈動和持續性,顏料(pigments)被油性的中介透過筆觸層層織入畫中,詮釋了未完成且持續進行的狀態,其作品詩意中有能量、運動與連續性的一面,自然與物質之間的關聯性,意指積累串連、蓄納能量的潛在力量轉化了過去種種的體悟,探索未知進而開啟通往未來想像的門徑。
在花蓮沉潛十多年,藝術家陳念慈心境的轉移可在閱讀她的作品時感受其中的變化,她從2011年開始的水墨作品,說明了花蓮的山水與自然對她的深刻影響。本次展出的〈內在空間〉系列與〈遊〉,作品透過與大自然的對話並從中獲取療癒的能量,以及處理隱晦的私人內在經驗與體悟為主,可以視為作者內外兼修的例證,作品彼此間也有互為表裡之意涵。作品隨著線條的呼吸吐納傳達無形的禪意,擁有一種極其幽微的情緒與力量,畫面中光線與圓的造型,在重複(répétition)的過程中,幾近儀式性情感的方法藉由筆墨讓觀者回到安靜及內在的世界,同時也連結著藝術家近乎修行的生命狀態,她將自我內在的抽象情感透過水墨來表達,描述成看似微觀、卻又宏觀的直覺狀態,流動與安靜能量同時並存,在時間的綿延下將繪畫與之聯繫,顯現的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情感,藝術史學者吳超然撰文評論其作品:「一條線,可以只是描繪造型,或是筆在紙上走過的痕跡,但是回首她所走過的生命歷程,這卻是一個自我印證與提煉的過程,因而賦予了線條在畫面上的生命感。就此點而言,既使悠游隱居在後山的吉安鄉,她的作品不僅跨越古典與當代的藩籬,更可以昂然的立足於當代的華人水墨界。」
許維頴展出《Check into》系列創作,藝術家自述:「在擁有智慧型手機與Wi-Fi之後,網路與社群媒體便成為我認識世界的主要工具。這些工具總能造成一種個體與世界零時差之感,在心理上彷彿連距離都極度壓縮。這種「天涯咫尺」的感受是否能夠帶動人對於他者「感同身受」的狀態亦隨之增加呢?」她藉由關鍵字「打卡」(Check into):使用智慧行動載具,在網路社群媒體上,顯示出自己的實際或虛構的所在位置,打卡的地點選擇出現在新聞媒體報導世界各地被迫「出境」的人已經或曾經在場的地方,將原本事件中的人置換成穿戴載具的繪畫主體人物,參與這個被留下的「場景」。如同蘇珊 • 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著「旁觀他人之痛苦」除了從「戰爭攝影」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戰爭的歷史外,更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等。當許維頴作品透過絹本以夢幻輕盈之姿呈現遙遠地事件的沉重,作品主要內容不完全是再現情感活動,而是試圖針對這個情感活動進行觀察、提問與思考。
本展覽透過女性的當代凝視所觸及的並不止於作品所散發的質量與能量,同時也反映人類世的影響下重新審思對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因疫情經歷而逐漸改變的觀點,這裡我們可以用新的目光,凝視看待自然和我們己身的全新方式,重新發現變革與轉化的多重可能。
參考資料來源
張晴文著, 「存在.變化.賴純純」, 2021,藝術家出版社
文:吳超然著, 「復甦之後─論陳念慈的水墨新作」, 大象藝術空間館
文:PTexpress,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不是「女性雙年展」https://vocus.cc/article/629dd8fbfd89780001d67508
BY DODIE KAZANJIAN和ZUYA ZHENG, 2022,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百年藝術大展的創新挑戰,打造「歷史膠囊」傾聽時代的聲音https://www.vogue.com.tw/lifestyle/article/cecilia-alemani-2022-venice-biennale-interview
文:非池中,【以色列藝術家貝弗利•巴爾卡特(Beverly Barkat) 耗時三年完成、富含省思的 " Earth Poetica地球詩篇"大型裝置藝術作品】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2669
大象藝術空間館 版權所有 ©2022 Daxiang Art, All Rights Reserved.